宝宝成长中出现4种“怪”行为,理性看待,并且善待宝宝的一些“怪异”行为

2022-11-23 22:45

来源:搜狐网 作者:贝贝

  宝宝自出生以来,带给爸妈无数惊喜与感动。然而随着不断成长,爸妈会发现宝宝身上出现一些“奇怪”的行为,对此感到无奈,甚至百思不得其解。

  明明是乖娃娃,怎么长着长着画风就不一样了呢?其实,宝宝的一些看似奇怪的行为,实际上是很多宝宝都会经历的,也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现象。

  它们的出现大多数都是短暂的,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慢慢消失。但如果我们对宝宝的某些特定行为表现得过于关注,或强行制止,那么很可能会起到强化行为的反作用

  所以,在育儿路上,我们需要理性看待,并且善待宝宝的一些“怪异”行为,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。比如宝宝常见的以下5种行为,你家孩子肯定也会遇到:

  宝宝见人就哭,只爱粘着妈妈

  有一次我们公司搞亲子主题的团建,有娃的同事把孩子都带来了,好不热闹。同事小叶的女儿才6个月,长得像洋娃娃一般,自是十分讨大家喜欢。

  大家都抱一抱这个小可爱,奈何她怕生,只粘着妈妈谁也不让抱。到后来,但凡有人靠近1米之内,小家伙便会放声大哭。弄得同事小叶十分尴尬,最后不得不提前离开活动现场。

  行为分析:

  宝宝认生期,又称为陌生人焦虑期。约80%的宝宝都会经历,表现为:见到不熟悉的人会表现出紧张、害怕的情绪,或试图回避、躲藏并哭闹

  宝宝认生期通常从5-6个月开始,可能会持续数周或半年。其实宝宝认生并不是坏事,这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本能,一般不需要干预。但认生反应很强烈,或持续时间过久,就要引起重视了,这样会阻碍宝宝接触和认知新事物

 

  养育建议:

  1.更多爱与包容,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。日常多陪伴、关注,多跟宝宝肌肤接触,尤其是妈妈。让宝宝产生充足的安全感,他才能放松紧张的情绪。

  2.让宝宝与不同的人接触。比如让家人交换着照顾孩子,陪他互动,通过接触不同的人,帮助孩子适应各种人和环境。

  3.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鼓励宝宝离开妈妈的怀抱去自由探索。有意识地让宝宝参与一些挑战和锻炼,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任务,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性,克服胆怯心理。

  宝宝爱吃“垃圾”,什么都往嘴角里塞

  记得我家小宝8个月大时,有一次他在客厅垫子上爬着玩,我去了趟洗手间。回来的时候,见他小嘴闭着微动,心下感觉不太好。于是强行让他张开嘴,发现他竟含着一小块塑料包装纸,津津有味……

  行为分析:

  6-18个月的宝宝处于手部和口部的敏感期,又称为手口敏感期。这个时期的宝宝喜欢用小手到处摸和抓等,而且任何东西到了手里,都想放进嘴里尝一下。这是他们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方式,也是最主要的途径。

 

  养育建议:

  1. 手口敏感期的宝宝,我们不必刻意阻止其探索行为,但需要注意安全。要把家里所有安全隐患的物品(尤其是零小物件)收起来,避免宝宝误碰和误吞。

  2. 平时注意宝宝的卫生,经常帮他洗手,经常接触的玩具和物品要及时清洗,避免接触不干净的东西,防止病从口入。

  3. 给宝宝准备一些能啃咬的玩具(如磨牙棒、牙胶、安全无毒的硅胶玩具等),还可以准备一些不同材质、适合抓握的物品,让宝宝拿在手里体验不同的触感,满足他们的探索需求。

  宝宝爱乱扔东西,捡了又扔,不给还发脾气

  一岁2个月的桐宝最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,喜欢乱扔东西。一天正吃饭,小家伙饶有兴趣地把手里的玩具扔到地上。桐爸忙去捡起来,说不能扔。但玩具刚捡回来桐宝又扔了出去。桐爸以为她不想玩了,便将玩具收起来。结果小家伙哇地大哭起来……

  行为分析:

  宝宝扔东西的行为,并不是脾气变坏,而是进入了空间敏感期。宝宝通过这种行为,判定自己与空间之间的关系,并获取空间位置定向的能力。此外,这个动作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、眼的协调性,还是一种很不错的运动和游戏。

  养育建议:

  1. 准备一个收纳筐,让宝宝朝里面投掷玩具。期间还可以穿插教宝宝学会抓、拿、投、掏、捡等动作,让他的感知体验更强。

  2. 给宝宝准备一些耐摔的玩具,地上铺上垫子。最重要的是告诉他,哪些东西可以扔,哪些东西不能扔,预防宝宝“误伤”自己或损坏物品。

  3. 扔完后,不管是满地狼藉还是被扔坏的东西,都要让宝宝参与一起收拾“残局”。让他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,玩具玩完要归位,以及考虑下次玩的时候如何能不破坏玩具等。

  1岁半的扬扬到了语言爆发期,特别喜欢指认物品。有一次,扬扬指着一只小猫跟妈妈说“狗狗、狗狗”。妈妈纠正:“那是猫,不是狗。”

  谁知小家伙坚持说那是狗狗,妈妈辩了几句,最后还把他惹急了,直接上前来推了妈妈一把。妈妈表示很无奈:这“指鹿为马”事,要怎么跟他解释才好?

  行为分析:

  宝宝在语言敏感期,思维水平有限,容易出现词汇混乱的情况。孩子很可能是从之前的认知概念中了解到小狗的某些特征,比如“毛茸茸”、“四条腿”等。因此先入为主,认定有类似特征的猫就是狗。

  而且此时的孩子还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,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主张,不接受反驳和纠正,这也是正常的。

  养育建议:

  1. 认识到孩子以上成长特点后,家长可在教孩子认识事物时,尽可能地精确描述,帮助孩子掌握事物的关键特征,这样能使错误减少很多。

  2. 如果现在孩子有“指鹿为马”的迹象,孩子当时不接受纠正,家长也不必勉强。在以后看到被指错的事物,坚持正确叫法即可。孩子会随着生活阅历丰富,而慢慢接受事实。

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,